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按理说,围棋和价值观,属于风马牛不相及。果真如此吗?事实是,很大程度上,围棋已经深刻影响了我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可以算作读大学的额外收获。
1984年上大学之前,我从没见过围棋。我第一见到围棋,惊讶于城里人真的是会玩儿,一堆黑扣子白扣子,居然玩出那么多的花样。对围棋产生绝对的兴趣,始于江铸久在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惊艳表现。那个时候,我们很多同学挤在学校食堂的电视机前,听罗建文七段讲解。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国内的九段高手似乎只有陈祖德、聂卫平等寥寥数人。当时,追赶日本成为围棋界的头等大事。发端于中国的围棋,却长时间赢不了日本人,这是压在围棋国手身上的一块巨石,而江铸久以七段身位,一举在中日擂台赛中连斩五阵,将一众日本九段高手挑落马下,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壮举,在学生心目中造就了类似于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进而在1980年代大学生中掀起了热爱围棋的滔天巨浪。
可不可以说,围棋热其实是从八十年代中国大学生发端的?听说,我们学校别的专业一位同级校友,自从迷上围棋,便开始门门挂科,终于被学校做了退学处理,没能领到毕业证。类似于今天的沉迷于网络游戏,围棋当中,算是出了恶手,下了一盘臭棋。回家之后,仍然痴迷,没事儿就抱一副棋子流连于当地各大高校,与人厮杀。我觉得,他真的感觉到围棋与人生有很多类似,却不知深浅地把围棋当作了自己的人生。表过不提。直到现在,有时,我偶遇年龄相仿的棋友,细聊起来,接触围棋大抵始于中日擂台赛。也许,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中国围棋要想走过中日韩三国鼎立,走到今天的中韩对抗,是不可能的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一个对围棋一无所知的懵懂少年,到一个痴迷围棋的业余爱好者,不仅仅因为当时大学生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而且因为围棋本身蕴含的深刻意味。
中国棋院原副院长华以刚先生,本身就是个七段高手。他说,我五分钟就可以教会你下围棋,但是你要下好围棋可能一辈子都不够用。因为围棋的规则简单。简单到近乎没有规则。正是因为规则简单,棋手发挥的余地无限放大,要想下得好殊为不易。华先生经常携手徐莹三段搭档在电视上讲棋。那个时候纹枰论道是一档收视率很高的电视节目,后来式微,我始终不知其所以然。围棋不论棋术而是论道。这一档节目起名足够精准,足够讲究。言归正传,华先生之高,高在讲棋不仅在普及围棋,而且讲到了道的层面。这便与价值观有了直接的联系。他说,围棋只讲好坏,不论是非。围棋的棋子落在棋盘上任何一个位置都是可以的,没有对错。华老进一步解释,只是在当时的情境下,你的落子会导致以后若干不利的严重后果,所以说不好。但是不能说你不对。你的一颗闲棋冷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起到预想不到的巨大作用。所以彼时可能是不好的选点,后来却可以是埋伏在华容道上的一支奇兵。
然而,围棋之玄妙不仅于此,讲究的是道与术的统一。现在我们常说降维打击,职业棋手对业余爱好者的征服就属于降维打击。我本人与陈祖德先生有过被授四子对局的经历。十手棋过后,我知道,一个子的优势没了。三十手之后,我已知道,四个子的优势荡然无存。这个就是降维打击。我等业余爱好者与职业棋手的区别,可能是有两层含义。一是道的层面,知势而不知固势,势破不知势何以破。这个属于悟道不深。二是术的层面,业之精贵在举一反三。这个说明打谱做题的意义。如同中考高考。一个题型出来,训练如常,一看便知套路。
现在,人类已经下不过电脑了。当年“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时,电脑的最好战绩是击败职业围棋四段。诸多棋界高手曾断言,由于好坏而不是是非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电脑一时突不破这个模糊概念的瓶颈。时间并不久,世界顶级高手李世石、柯洁悉数被挑落马下。挑落马下的原因又很简单,因为电脑算力非凡而电脑每一手的选择几乎都是次优选择,恰恰契合了道家所谓“不敢为天下先”。而每一手棋都这样,人类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电脑克服了人类所有的弱点,如,贪婪,恐惧,畏缩,迁就,迂回,妥协,等等。电脑永远不会作出最坏的判断,引发糟糕的决策,但也未必选择最好的判断。倒是也契合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比如,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每一手下来,居然都有转寰的余地。这个时候你还认为电脑不懂好坏为坐标的价值判断吗?
我始终相信,基于强大算力的电脑与人类的博弈并不意味着围棋这个千年游戏的终结。相反,人类也会取经于电脑。只不过,现在的专家由经验主义的职业高手变成了实用主义的电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围棋的美学价值日益减少,而竞技的残酷性越发严重。围棋越来越像一项竞赛而不是体育。
这并不影响我对围棋的热爱。是围棋让我懂得,下出本手,少出俗手,免出恶手,可能的情况下出几个妙手。倘能这样,人生足矣。
( 李亚峰)